<video id="j3j9i"><ins id="j3j9i"></ins></video><wbr id="j3j9i"></wbr>
  1. <i id="j3j9i"><bdo id="j3j9i"></bdo></i>
      1. <i id="j3j9i"></i>
         
         
        企業新聞 翻譯動態 各地分公司 口譯服務地區 譯文賞析 特色專欄 文學類
        會員登錄
           
        分類導航
         
        企業新聞  (1210)
        翻譯動態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譯服務地區  (365)
        譯文賞析  (109)
        特色專欄  (35)
        文學類  (0)
         
        最新文章
         
        更多
         
        例示“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
        專業翻譯機構--麗都翻譯公司-因為專業 所以卓越   2017-06-23 12:50:40 作者:清華大學外語系 胡庚申 來源: 文字大小:[][][]
        摘 要: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既是翻譯理論必備的一項重要內容, 又可以反過來作為檢驗該理論解釋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闡述和例證了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 適應選擇論的基本翻譯原則概括為“ 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 ;而其翻譯方法則概括為“ 三維” 轉換, 即在“ 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 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關鍵詞:適應與選擇;翻譯原則;翻譯方法;例示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present ed and exem plified f or th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is briefly summarized as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s and adapti ve selections” ,w hile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s “th 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i .e .,linguistic ,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Key Word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 ;translation method ;exemplifi cati on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6038 (2006)03 -0049-04 1 .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所謂“原則” ,指的是“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 ①。據此 ,“翻譯原則”可以推演為“翻譯操作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或“指導翻譯操作的準則” 。翻譯原則對翻譯行為或翻譯操作具有指導意義 。本節的論題是 ,什么是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 ,以及怎樣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視角解釋這種原則 。常識和實踐告訴我們 ,翻譯原則是翻譯理論的一種體現 ,也是對翻譯實質認識的一種折射 。由于翻譯適應選擇論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選擇活動”(胡庚申 ,2002 ;Hu ,2003 :283 -291 ; 2004 :106 -117),根據本課題的譯者“適”則生存的基本理念 ,譯者怎樣對翻譯生態環境“適”就成了翻譯適應選擇論的一個關鍵 。又因為翻譯生態環境是“原文 、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 ,即語言 、交際 、文化 、社會 ,以及作者 、讀者 、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 ;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 ,而要求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Gu thnecht &Rolle ,1996 :273 ,281),又是不現實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 , 能夠體現翻譯適應選擇論基本思想的翻譯原則只能是一種多維度的“適” ,即所謂“多維度適應” 。另一方面 ,從翻譯適應選擇論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又可以看出 ,譯者要在多維度地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 ,做出與翻譯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不同選擇 ,即所謂“適應性選擇” 。綜合上述 ,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本翻譯原則便可概括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 。具體來說 ,“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翻譯原則 ,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 ,原則上在翻譯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 、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維度地適應 , 繼而依此做出適應性的選擇轉換 。為了說明該項翻譯原則 ,筆者擬簡析一個告示譯例。告示的原文是 :The last one is delicious ,bring me another one . ② 告示是北美一家動物園鱷魚池觀賞點旁的一塊標示牌文字 。原文是以鱷魚的口吻在說話 , 顯示了文化味和幽默感 。為了“警示”并 “吸引”游客(特別是吸引不精通英文的華人游客),業主擬另樹一塊漢語標示牌 。 ② 以下是 2 種譯文 : 譯文 1 :鱷魚傷人 ,禁止入水 ! ③ 譯文 2 :(在漢語標示牌上畫一條張著沾有血跡大嘴的鱷魚) 人肉真香 ,再來一個 ! (本文作者譯) 譯文 1 從交際的角度較好地實現了原文“告示”的功能 , 語言文字也頗為工整 、對仗 ,但譯文卻沒有體現出是以鱷魚的口吻在說話 , 倒像是“人”在板著面孔發布的一道命令 ,這樣 ,原文里西方的文化味和幽默感也就蕩然無存了 。此外 ,譯文在完成“告示”功能方面 , “警示”功能有余 ,而“吸引”功能不足。但這則告示原文的“吸引”功能卻又是明顯的 ,因為 :如果原文作者(業主)的目的單單是讓該告示只有 “警示”作用的話, 把原文簡單地寫作“Keep C lear !”或者“No Approaching !”(禁止靠近 !), 這樣似乎更為直接 。但業主沒有這樣做 , 而是別出心裁地以鱷魚的口吻在說話 , 其中的語用含義(pragmatic implicature)便不難體味了 。譯文2 中 , 譯者將對應于原文中的 deli cious 譯為“好吃” 、“可口” ,該譯文點明了人肉對鱷魚來說很香(delicious);對應于原文中 the last 和another one 的含義是已經吃過了一個 , 譯文中的“再”表達了這層意思 ;考慮到原文是以鱷魚的口吻在說話 ,譯者便在告示牌的文字旁邊畫上了一條張著大嘴的鱷魚 ,恰似鱷魚正在說話 , 與原文的口吻比較吻合 ;而兇猛的鱷魚張著沾有血跡的大嘴 , 又具有直觀的 “警示”與“恐嚇”的效果 。此外 , 由于譯文的翻譯較好地保持了西方的文化味和幽默感 ,因而具有令人駐足品味、吸引游客的作用 ,有助于游客(特別是華人游客)了解西方文化 ,這無疑也適應了業主“招攬” 作者簡介:胡庚申(1949-),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翻譯理論, 跨文化/ 國際交流語用研究收稿日期:2005-09-16 2006 年第 3 期總 第 2 0 4 期外 語 與 外 語 教 學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 №3 Serial № 204 DOI :10.13458/j .cnki .f latt .003332 游客前來觀賞的目的 。譯者運用符號語言的這種適應性翻譯選擇 , 使譯文既準確達意 、生動直觀 ,又較好地完成了原文的交際功能及其應有的“警示”作用 ?傊 ,以上譯文中 ,譯文 2 從語言 、文化 、交際 、美學以及用戶意圖 、語用場景 、讀者需要等多個維度 ,比較完整地轉換了原文的內容和其交際含義 ,較好地體現了適應選擇論“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翻譯原則 ?梢哉f , 譯文 2 與原文的信息效果最為接近 ,是譯者對特定翻譯生態環的多維度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結果, 因此其“整合適應選擇度”也當屬最高 。上面這個譯例 ,一方面說明了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原則的基本含義 ;另一方面也說明 ,依照“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翻譯原則 ,會有助于產生“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 。在 186 份《“整合適應選擇度”譯文認同程度調查表》(胡庚申 , 2004)問卷中 ,認為該例譯文 3 的“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認同度高達 62 .49 %(高于基準線 33 .33 %將近一倍)。鑒于該例譯文 2 是譯者依照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產生的 ,因此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表明 ,翻譯適應選擇論對于譯者產生“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是有幫助的 。以上譯例分析一方面表明了“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翻譯原則可以對“整合適應選擇度”相對較高的譯文做出合乎情理的描述和解釋 ;另一方面也表明 ,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維度越多 ,依此做出的適應性選擇越恰當 ,其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也會相對越高一些 。綜觀古今中外翻譯史 , 大凡成功的譯作 ,不論是阿里斯托芬 (Aristophanes)翻譯的《呂西斯忒拉忒》(Lefevere ,1992 :41 -58) ④, 還是圓圓翻譯的《Fit 壹世》(黎翠珍 ,1996 :177 -189) ⑤;不論是嚴復 (1854 -1921)的哲學社科翻譯 ,還是林紓(1852 -1924)的小說文學翻譯 ,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視角來看 ,都可以說是譯者多維度地適應了翻譯生態環境 、并依此做出了最佳適應性選擇的結果。 2 .適應選擇論的翻譯方法 “理論的建樹與方法論的建立是統一的 。不可能有沒有方法的理論 ,也不可能有沒有理論的方法”(蔡新樂 ,2002 :160)。理論與方法的這種關系表現在翻譯上 , 正可謂翻譯方法就是翻譯理論在翻譯操作上的一種投射 。對于翻譯來說 ,如果說翻譯“原則”在于宏觀指導 ,那么 ,翻譯“方法”便是在于微觀操作 。適應選擇論的翻譯方法 ,簡略地概括為“三維”轉換 ,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 ,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 、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將翻譯方法簡括為語言維 、文化維 、交際維的“三維”轉換 ,其理據如下 : (1)從實踐角度來看 ,語言 、文化 、交際一直是翻譯界普遍認同的要點 ,是翻譯過程中通常需要重點轉換的視角 ;譯者也往往是依照語言 、文化 、交際不同階段或不同順序做出適應性的選擇轉換 。 (2)從理論角度來看 ,語言學的 、文化學的 、交際學的翻譯途徑是基于翻譯實際的系統研究 ,而語言 、文化 、交際也一直是翻譯理論家們關注的焦點[ 例如 ,從功能語言學角度來看 ,語言維關注的是翻譯的文本語言表達 ※ 文化維關注的是翻譯的語境效果 ※交際維關注的是翻譯的人際意圖 , 這就與韓禮德(A .Halliday ,1994)的意念功能 (ideational)、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語篇功能(t extual)以及語場 、語旨 、語式等語域理論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和通融 。] (3)從邏輯角度來看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又是交際的積淀 ,因而語言 、文化 、交際有著內在的 、符合邏輯的關聯 ,這也體現了翻譯轉換的基本內容 。在以下幾節 ,筆者擬主要采用譯例分析的方法 ,對適應選擇論的翻譯方法做出描述和例證 !疤峁┻@些實例的用意 ,一是解釋 、證明和支持我的`理論' ;二是引起討論 ,征求相同的或不同的意見 , 并期望達成某種和解 ———如果不是共識的話 !(New mark ,1991 :5) 2 .1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對語言維(即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 、不同層次上進行的 ,F僅以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 1561 - 1626)《談讀書》(On Read ing)四個譯本中的第一句譯文為例 ,簡析不同譯者對語言形式 、特別是修辭風格等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原文是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 t ,f or ornament , and f or ability . 以下為 4 種譯文 : 讀書足以怡情 ,足以傅采 ,足以長才 。 (王佐良譯) 讀書能給人樂趣 、文雅和能力 。 (廖運范譯) 讀書可以怡情養性 ,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長才干 。 (王楫譯) 讀書予人樂趣 、賦人文才 、長人才干 。 (周儀譯 ,這四個譯文均取自周儀 羅萍 ,1999) 《談讀書》是培根散文的一個縮影 。翻譯培根這篇論文 ,最主要的是要譯出培根散文簡約的風格,譯出他自信的口吻 ,以及譯出他格言般的警句 。從翻譯生態環境典型要件 -“原文”的角度來看 , 培根文章的第一句就很妙 ,妙在毫無廢話 ,單刀直入 。修辭上又是三個短語排比 ,氣勢不凡 。再從四位譯者“適應性選擇轉換”的角度來看 ,相比之下王佐良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當算最高 :譯文多維度地適應了原文的語言和風格 ,不僅把培根的語言/風格選擇轉換得惟妙惟肖 ,而且把首句的簡約 、氣勢和修辭都較好地“再現”了出來 。相比之下 ,廖譯雖簡約 ,但對原文中加強語氣 、使用排比的“整合適應選擇度”欠佳 ,只是三個詞的層次推進,氣勢上比王佐良的譯文似有差距 。而王楫的譯文 ,沒有適應原文的簡約 ,實質上是對 delight , ornament , abilit y 三詞的解釋性“對譯” ,排比也欠工整 ,第一詞 delight 用了兩個動賓短語 :“怡情” +“養性”;如改為“陶冶性情” ,與后面的“摭拾文采”和“增長才干”對應 ,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還會有所提高 。周譯配詞得當 、排比工整 ,但其間用了三個頓號 ,讀來似有咬字拖音之感 ,因而沒有王佐良所譯的三個動詞“足以”更能適應培根格言警句的氣勢和韻味 。 ⑥ 雖然上例著重是從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角度分析的 , 但從譯者(王佐良先生是知名的語言文學家 、翻譯家)、適應/選擇程度(其多維適應和最佳選擇均屬上乘)、“存活”程度(其譯文受到廣泛好評 、并被廣為引用)等方面來看 ,也都能較好地印證譯者為中心 、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基本理念 。應當說明一點 ,由于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 ,而翻譯生態環境又是由多個維度 、多種元素構成的 , 因此 ,當我們為了便于描述而強調某一維度、某一元素的時候 ,并不意味著其他維度 、其他元素沒有在翻譯過程中起作用 。事實上 ,在具體翻譯過程中 ,語言的 、文化的 、交際的等等因素往往相互交織 ,互聯互動 , 有時又是很難截然分開的 。這一點不僅適用于本節語言維的轉換 ,同樣第 3 期 胡庚申 例示“適應選擇論” 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 ·50 · 也適用于下文中文化維的轉換和交際維的轉換以及其他適應性選擇的情形 。 2 .2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語文化接受狀態會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譯過程 ,介入譯者的思維判斷和語言選擇 。正如著名跨文化學者愛德華·霍爾(Edw ard T .Hall ,1977 :16)早就指出的那樣 :“人類生活中還沒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響 ,不被文化所改變的 ! 由于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往往存在著差異 ,為了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 , 譯者不僅需要注重原語的語言的轉換 ,還需要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 ,并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 。先看下面一個由于文化障礙造成誤譯的例子 。北京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說叫 Presumed In nocent , 書名給漢譯為《假設的無辜者》 ⑦,可以說這是一個文化性質的誤譯 。斯科特·特洛(S cott Turow)寫的這本 Presumed Innocent ,書名是由法律術語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無罪推定)稍加變化而來 。根據小說的內容 , 一種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或可譯作“推定無罪 (者)” ———其內含的意思是 :某人品質惡劣干了種種傷天害理之事 , 卻鉆了法律的空子 ,逍遙法外 ,拿他/她沒辦法 ,只好訴諸道德譴責 。這是因為 ,根據英美法系的做法 ,在未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證據之前 , 疑犯一直是作為“無罪”認定的 。對于這個書名來說 ,如果按照中文本譯作“假設的無辜者” ,從字面上看似乎無可非議 ;但從文化層次的內涵來看 ,這個譯名卻失掉了蘊涵的法律術語這層意思, 以及原作者對小說主人翁批判的這層意思 。譯者看到Presumed Innocent 而不能聯想到“無罪推定” ,這恐怕就是文化障礙作祟的結果 ,因為母語給予譯者的文化經驗里頭可能沒有這個概念 。究其原因, 盡管“無罪推定”原則在西方國家(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中是一條家喻戶曉的基本誰則 ,其精神作為人權觀念滲透到社會生話的許多方面(如新聞報道 、行為規范 、司法解釋等), 載入多項國際公約 ,但是 ,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 ,這在中國大陸還是禁區 ,有人把“無罪推定”說成是對罪犯的包庇 ,是資產階級反動的法律觀點 ?梢 , “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對用詞和習語意義的影響是如此廣泛 , 以至于在不細心考慮文化背景的情況下 , 很難對文本做出恰當的理解”(Nida ,1993 : i)。這個例子表明 ,文化內涵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 對提高翻譯的“多維轉換程度”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再看對于 You r invention is fantastic , you should send it t o Munich 這句話的漢譯 ,單從語言轉換的層面來看 ,將其譯為 :“你的發明真奇妙 ,你應該把它送到慕尼黑去”可以說忠實地再現了原文 , 但是考慮到譯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空缺 ,為了避免交際中造成的障礙 ,往往得加詞 ,譯為 :“你的發明真奇妙 ,你應該把它送到慕尼黑的德國專利局” 。這里加進的“德國專利局”顯然也無法從英漢兩種語言形式對比的角度自圓其說 ,而必須從譯語文化環境等角度予以解釋 ?梢哉f ,這與譯者對跨文化因素的考慮密切相關 。因為 ,“每種語言文字 , 在其背后都代表一個特殊的文化史背景 。沒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如想把一種文字譯為另一種文字而求其百分之百的忠實貼切 , 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勉強直譯出來 ,也難引起讀者的共鳴”(杜建慧等 , 1998 :235 -236)?傊 ,所謂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文化意識 , 認識到翻譯是跨越語言、跨越文化的交流 ,注意由于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 以保證信息交流的順利實現 。 2 .3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顧名思義 ,是說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 , 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 ,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 !叭魏涡畔⑷绻黄鸾浑H作用 ,都是毫無用處的 !(譚載喜 , 1999 :xviii) 例如 ,在香港地鐵站里 ,本文作者曾見有這樣一則中文廣告 : 回饋乘客 ,共渡時艱這則廣告的意思是 :假若乘客在一周內乘坐 10 次地鐵 ,便可以得到一張單程車票回贈 (Ride ten get one free)。在香港經濟不甚景氣的大環境之下 ,這則廣告具有明顯的“促銷”的意圖和功能 。中文廣告旁邊相對應的英文是 : MTR helps relieve passenger' s burdens . 從中英文的廣告詞可以看出 ,中文廣告以“四字塊”形式表達 : “回饋乘客”體現了施惠于乘客 ,具有一定吸引力 ;“共渡時艱”體現了廣告人與乘客風雨同舟 ,頗具人情味 ,也能引起共鳴 。與其相對應的英文釋意也頗為簡潔 、明了 ,“help” ,“relieve” ,“burdens”與原文宏旨可以說異“曲”同“功” ,適應性地轉達了廣告人的交際意圖 , 較好地實現了廣告原文的交際功能 。但是 ,如果英譯不作這樣適應性的信息處理 ,而硬是將原句忠實地逐字譯出來,其交際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山大學網頁資料介紹其三個校園時 , 中文撰稿人非常自豪地如是說 : 中山大學三個校區分別坐落在珠江之畔 、南海之濱 ,總面積達五點零四平方公里 。廣州南校區樹木蔥蘢 ,綠草如茵 ;廣州北校區林路漫漫 ,曲徑通幽 ;珠海校區依山面海 ,景色宜人 ,均是不可多得的讀書治學的勝境 。有人將這段網頁資料譯成如下的英文 : Zhongshan University has three campuses whi ch cover a total area of 5 .04 square kilometers .Guangzhou South Campus and Guangzhou North Campus are located south and north of the Pearl River , while Zhuhai Campus lies to the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ll three are beautifu l campuses with avenues of green trees and pat ches of lush gr ass , p roviding pleasant environ ments for stu dy and research . (張美芳 ,2001 :18) 從中英文稿的對比可以看出 , 中文稿中的一連串的贊美詞語如 “樹木蔥蘢 ,綠草如茵” 、“林路漫漫 , 曲徑通幽” 、“依山面海 ,景色宜人” 、“不可多得” 、“勝境”等 ,在張美芳英譯里成了“漂亮”的校園有一條條的“林蔭道”和一片片的“草坪” 、是學習和研究的“怡人”之地 。譯者這種適應性的譯文選擇處理,既突出了重點 ,也符合網絡介紹性資料的特點與要求 。否則 ,如果譯者把原文中所有的形容詞都統統照譯 ,會顯得口羅嗦而重復 ,外國人不一定欣賞 ,查閱網頁資料者也很可能因為不耐煩而轉往它處 ,網頁信息的交際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谧g中的交際意圖的適應性轉達更為常見 。有這樣一個實例 : 口譯的場合是 :中外會談雙方人員休息后繼續會談的場面 。雖然一方主談人已開始發言 ,但當時會場還有人顯得不太經心 ,現場的氣氛還稍嫌松弛 ,該主談人似乎有意在發言的開頭提高嗓門講話 。甲方開始發言 ,內容是 :好吧 ,我想再重申一下我們就合資企業中利潤分紅問題的基本意見 。譯員的譯案如下 : ·51 · 外 語 與 外 語 教 學 2006 年 Well , ladies an d gentlemen , may I d raw your attention , please ? I now w ould like to put forward again our basic idea concerning the profit dividend in the joint ven ture . (胡庚申 ,1992 :293 -294) 上面英語譯案中的斜體部分顯然是譯員為了適應當時的情形而補加進去的 。譯員的譯案中雖然出現了原話中沒有說的內容 ,但這種“補加”的話語卻能更好地轉達發言者的交際意圖 , 既“忠實”于原話 ,又“適”情“應”景 ,還具有及時“提請”有關人員注意的功能 ,對于連續式口譯來說 ,此譯案可以說具有較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 。 2 .4 其他適應性選擇雖然前面幾節里我們側重強調了語言 、文化 、交際的“三維”轉換 ,但是翻譯過程中的適應性選擇卻是多方面的 ,需要適應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例如 ,周兆祥就列述了 10 多個涉及的元素, 如包括“作者 、作者意圖 、訊息 、原文 、真理 、社會 、溝通渠道 、譯文語 、委托者(雇主 、翻譯社 、客戶)、譯者 、譯文等”(黎翠珍 , 1995 :9 -11)。他還提出 :“翻譯前 ,應先從文化 、讀者 、篇幅 、市場 、目標和時機等各個方面仔細思量 ,而決定是否翻譯或翻譯的策略”(周兆祥 , 1996 :33)。此外 ,“為適應譯文讀者的接受程度等 ,翻譯方法有不同處理 ,這是客觀現實 ,不但非文學作品是這樣 , 即使是文學作品也會因意識形態 、閱讀習慣等作相應的調整” 。(王曉元 ,2000 :24 -39) 例如 ,莎劇《麥克白斯》(Mackbeth)翻譯成粵劇《英雄叛國》上演時 ,譯者需努力將由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特色的語言狀態轉換為由中國特色的敘述 ,以符合粵劇這個匯集道白、歌 、舞 、雜耍 、插科打諢的演出模式(Yung ,1989 :15)。 具體來說 , 譯者改動了故事“情節” 、刪減了角色的“獨白” 、處理了價值觀“主題” 、滿足了“觀眾期待” 、配合了粵劇的演出規則(“唱詞韻律處理”等)。(黃偉儀 ,2000 :217 -233) 再如 ,由于讀者是翻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 ,譯者在翻譯中顧及讀者 ,面對原作進行刪改 、變通的情況的確不少 。如郁達夫在翻譯美國厄普頓·辛克萊的《拜金藝術》一書時 ,也曾想逐章逐句地全部翻譯出來 ,以反映原作的全貌 ,但他發現自第九章起 ,“底下的幾章與文學批評不大有關 ,都是作者的Grotesque de Gossipry(引文原文如此 ———本文作者注),所談者都是美國的一些社會時事 。嬉笑怒罵 ,也未嘗不可以看出這位作家的 Sarcastic(引文原文如此 ———本文作者注)社會觀來 ,可是事實嚕蘇 ,翻譯頗不容易 ,并且即使翻出來了 ,社會情形完全不同的中國讀者 ,也不見得會感到趣味 , 所以我想把它們刪了”(轉自許鈞 ,1997)?紤]到讀者的趣味 , 翻譯一貫認真的郁氏寧肯背上不忠的罪名, 刪去了原文的部分章節 。日本著名作家吉川英治翻譯中國的《三國演義》(1939 年版),不僅有刪改 , 而且有增添 ,他在譯本《序》中明確說道 :“我把它譯成適合報紙連載的小說 ,劉 、曹 、關 、張等主要人物都加上自己的解釋和獨創來寫 。隨處可見原本上沒有的辭句 、會話等” 。吉川英治這么做 , 也同樣是考慮到讀者的因素 ,是要讀者喜歡 , 當然還受到報刊連載形式因素的影響 。 (許鈞 ,1997 :215) 李運興在其著作《語篇翻譯引論》(2001 :30)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 S eguiont 曾對 The Guar dian Weekly 1981 年十 、十一兩月譯載的 Le Monde 的文章作過調查 。 Le Monde 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法國知識分子 ,而 The Guardian Weekly 主要是為說英語的各國外交官、商人及其他能閱讀英語的國際旅游者服務的 。她對法文原文和英文譯文進行對照 , 以期找出“明顯地是為適應變化了的交際情境而導致” (clearly arose from a change in the communicative situation)的文本上的變化 。結果她發現了 175 處變化?傊 ,從翻譯的實際情況來看 ,不論是尤金·奈達論《圣經》的翻譯(Nida ,1982)、還是丹尼爾·吉列(Daniel Gile)談口語的翻譯(Gile , 1994),也不論是許淵沖(1998)談文學的翻譯 ,還是不少人士呼吁重視的“選譯” 、“摘譯” 、“節譯” 、“編譯” 、“變譯” ,以及近年來談論較多的“改寫” 、“操縱” 、“折射”等 ,無一不是譯者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所作的適應性策略選擇的累積結果 。最后 ,應當強調兩點 :一是 ,以上所談論的“語言維” 、“文化維” 、 “交際維”的“三維”轉換 ,正如本節開頭列述的那樣 ,主要是基于翻譯實踐 、譯論發展 、以及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提出的 。翻譯過程中的轉換不限于此“三維” , 但此“三維”應該是最主要的 。 二是 , 從本節例證 、論述還可以看出 ,翻譯不僅有多維度 、多層次 、多方面的適應與選擇 ,而且每個維度 、每個層次 、每個方面又都有多種相互交織 、互聯互動的不同內容 。如果再加上翻譯生態環境的其他方面 ,特別是再考慮到作者 、讀者 、贊助者 、出版者 、譯評者 、委托者等人的因素 , “而凡是涉及到`人' 的因素的問題 ,又總是多變量的和復雜的” ,翻譯的確是一種復雜的適應/選擇活動 ,是一個“復雜化的機制”(Docherty , 1993 :30);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算過分 。
        最新評論
        發表評論
        標題
        內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麗都翻譯有限公司

        蘇ICP備15006944號-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油_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_无码动漫成本人视频网站_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video id="j3j9i"><ins id="j3j9i"></ins></video><wbr id="j3j9i"></wbr>
        1. <i id="j3j9i"><bdo id="j3j9i"></bdo></i>
            1. <i id="j3j9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