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非英語專業學生構建英漢翻譯能力的重要性
英語是各個領域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培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與平臺。新建本科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學生在基礎語言知識、雙語差異、文化背景、翻譯技巧方面嚴重欠缺。大學英語的學習一方面是國家戰略需求,另一方面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繼續深造、工作就業方面的需求,對培養學生復合能力,對學生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能力迫切性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翻譯能力是交際能力,是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翻譯能力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體系、學校的課程安排、學生對自己的預期等因素制定長期計劃,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構建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能力是隨著譯者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發展的,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必須以翻譯教學實踐為依托。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掌握語言基本知識技能,再通過專門翻譯訓練,掌握綜合翻譯技能,增強翻譯能力[1]。
二 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一)學校方面的問題
目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處于向應用型本科轉型中,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教師與學生方面。
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大學英語非英語專業教學中 普遍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不易于教學管理,不便于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因材施教,影響了英語教學效果與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學生人數過多,很多教學理念無法完全實施,大學英語課時量少,教學任務繁重,難以開展新型教學形式,不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2]。
大學英語課程考核形式主要采用單一試卷考核,未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展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無法保證學生英語水平考核的科學性客觀性,難以真正把握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未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及時更新改進,不利于學生的未來專業化發展,缺乏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對翻譯能力的進一步構建有不利因素。
(二)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
當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教師對于翻譯理論與教學方法掌握不足。英語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不能滿足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新進本科院校中,大多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對翻譯的意義及教學方法了解不足,再加上課時設置有限,要完成教學任務,不能系統學習翻譯理論并進行系列翻譯實踐練習,不利于學生翻譯能力的構建。
(三)學生方面的問題
目前大多學生對翻譯重要性認識不足,很多非英語專業學生認為大學英語不重要,沒必要提升翻譯能力,認為學習大學英語的目的是應付英語考試,不實用。至于英語對以后的繼續深造、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了解自己專業領域內前沿科技、先進的管理等的深遠意義認識不足。這也降低了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翻譯能力的構建[3]。
三 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能力的構建
(一)在學校的層面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改善教學現狀,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1)分層分班
分層教學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對學生入學后進行水平測試,依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分班。根據教學班的英語水平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進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層次的輔助,讓各類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都能得到最大的提升。分層教學有利于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學習翻譯技能,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為提升分層教學效果,需對大學英語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對教學實行動態管理,便于老師實施教學目標。
(2)加強師資建設
對大外教師進行培訓,充實專業知識,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幫助教師學習掌握翻譯教學知識,提升翻譯教學水平,更好地為學生翻譯能力培養進行指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還可以與ESP 英語教學相結合,適當引入部分ESP 英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
(3)改善教學方法
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多元的教學方法,使英語翻譯教學更具有趣味性。教師應不斷學習翻譯教學理論與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同時適當拓展教材內容,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輕松,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翻譯的積極性和興趣,提升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
(二)從教師層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
(1)夯實雙語基礎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信息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但能否順利轉換涉及很多因素,首先是英語基本語言理解運用能力。非英語專業學生基本的詞匯、句式結構、尤其比較復雜的句子、整個篇章的層次方面的理解把握都很欠缺,老師從大一開始就要結合教材,按部就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提升與訓練。從課文中挑出典型的例句,從字、詞、句、篇章結構方面進行剖析精講,再舉一反三讓學生進行反復操練。當然,不是很好地理解英語原文就能順利地翻譯成漢語,更多時候漢語水平反而會制約譯者的翻譯水平,所以也要適當提升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
(2)文化背景的滲透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形成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是通過語言表達傳播的。翻譯更重要的是將源語言的內涵實現藝術的再現,要想真正透徹地理解原文,單純理解語言字面的意思是不夠的,必須理解她所承載的文化,否則對語言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地方無法理解。西方社會古今無數先賢圣者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典籍,融合了西方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知識,成了我們了解西方社會的閱讀資源。如果不了解《圣經》,就不知道為什么男人的喉結是Adam`s apple;不了解蘇珊娜與長老的故事,就很難明白Danial 是何許人也;沒看過《希臘神話》,就不知道Achilles 是什么意思;沒有文化背景知識,就無法翻譯It was a house-that-Jack-built sequence.The man is salt of the earth.Bill made his living as a jack-of all-trades.我們需要在日常教學中結合教材刻意地引入或適當補充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有利于翻譯能力的提升。
(3)語言的差異,句型的構建
英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西方的人在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英譯漢有時為了找到一個對等的詞,往往被弄得頭昏眼花;有時勉強翻譯出來也別別扭扭。英語譯成漢語會牽涉到語序的調整,詞性的轉換,特別是有些很長的復雜句,有主句、從句,從句套從句,主從句中還有各種介詞短語、分詞結構,做不同的成分。有的句子好幾十個單詞,甚至長達一百多,這種情況可能需要把原句分解、打散,譯成漢語后,再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重新組合。 遵從兩種語言的不同的表達習慣,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按照原句的語序或表達方式照搬,就走不通,甚至進行不下去。比如大學英語教材里的一個表達:His keen observation,imagination ,curiosity and energy 這里keen修飾四個詞,遵循漢語的表達習慣,keen 翻譯成不同的意思:他的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而Table tennis is played all over China譯成:中國到處都打乒乓球。
(4)翻譯技巧的提升
經過兩到三個學期的系統有序的學習,在雙語基礎比較扎實,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有相當的認識和了解之后,還必須培養學生的翻譯技巧。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前期由于語言基礎和表達水平的局限,可能會按照詞典里的意思譯得比較死板、別扭,經過長期的學習和知識的積累,學生應學會根據上下文以及詞在句中的搭配來選擇和確定詞義,而不是照搬詞典的意思;遇到一些無法直譯或不宜直譯的詞匯,應根據上下文和邏輯關系引申或轉譯;有的時候需要詞性或成分的轉換,有時需要增添或刪減一些信息。比如:The wings are responsible for keeping the sir plane in the air.譯成:機翼用途是使飛機在空中保持不墜。這里are responsible for 根據上下文翻譯,而不是字典的解釋;“用途”二字是增添的信息;而sir 沒有翻譯出來,這樣處理之后,句子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更通順,更容易理解。
四 結語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新生主力軍,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在國家大力提倡下,逐步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需要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學校應明確定位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目的,重視應用能力培養,加強翻譯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翻譯的動力。當然,翻譯能力的構建實施起來難度大,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大學英語雖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但課時安排有限,無法短時間內集中學習、大量練習,翻譯能力構建過程比較長,有時效果不盡人意,容易灰心,工作比較耗費心力。時代對大學英語改革、對教學和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克服困難在教學中從不同角度、依托現有教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培訓,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