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了38年的地圖專家林康泰,從沒想到在退休10年后會忽然來個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年——地點就在樓下,每周上一次班。
他是展覽路街道三塔社區英語學習班唯一的老師,74歲的老人規定自己每天都花兩個小時來翻譯國外的地理雜志。為了聽他的課,80多歲的楊老太太隔了好幾條街從紫竹院趕來,兩次在課堂上犯心臟病,幸好樓下就是醫務室。
在一名新加坡紀錄片導演眼里,老北京為了迎接奧運掀起的“全民學英語”熱潮,堪稱“狂熱癥”。因為沒有國家會像中國這樣,因舉辦奧運便會如此瘋狂地學習英語。
為迎接奧運,北京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專門成立了北京市民講外語組委會辦公室。這個辦公室公布,在過去的6年內,北京至少有100萬人參與到市政府開展的講外語活動之中;到2008年以英語為主的外語人口總數將達到500萬,占常住人口比例的35%。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學英語的熱潮在中國就一直沒有停歇過。奧運,到底在這場全民式運動中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人講得多流利,而是借此培養老百姓的開放意識!北本┩鈬Z大學教授、《英語學習》雜志主編侯毅凌如此解讀“奧運英語潮”。
奧運前的北京街頭,一派被英語“浸透”的景象。老北京、的哥隨口溜出的“HELLO”、“MPC”,經過統一“清掃”的英文標識和路牌,每個餐廳都會奉上“雙語菜譜”……無論走進哪一個社區,都能找到一個關于學英語的故事。
離退休老人是“主力軍”
按照北京市民講外語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劉洋的說法,北京2007年年底的外語人口比2006年增加了6萬。這個數字中,除了學生和窗口從業人員外,各個社區里的離退休老人是一支“主力軍”。
從4年前被街道辦主任王永信找上門那一刻起,退休老人林康泰就攢上了一把勁。在中科院和地圖測繪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是上個世紀中期我國稀罕的大學生。老人家的英語基礎很好,作為一名地質專家,他多年來一直要研究國外的期刊。
林康泰住在展覽路,可是他的學生已經遍布附近的好幾個社區。因為他已經帶出了4個班,每年都有近20個學生。稍遠一點的聽到三塔社區有英語學,老人們都鉚著勁過來!白现裨旱、日壇那邊的都有!睆淖现裨旱竭@個社區,光是坐車都要十來分鐘。
林康泰的老伴翟奶奶也跟著到班上學英語,積極得很!八B興口音太重,念得不準!绷掷蠋燑c評?墒堑阅棠套约翰挥X得是這樣,“我后來要做手術,才耽誤了學英語,不然我一定堅持下去,能學好!”
|